當AI能在一分鐘內做出動畫、一個非專業者便能生成產品、寫報告、做簡報……我們努力多年建立起來的專業能力,還有意義嗎?AI會取代專業?還是重新定義專業?本文,帶你冷靜看清「專業的未來」。
圖、文|連子智
AI震撼 — 專業還有價值嗎?
「大眾總是錯的──智慧就是做大眾不願做的一切。你只需要顛覆他們所學的一切,就能得到他們所追尋的天堂」(The masses are always wrong — Wisdom is doing everything the crowd does not do. All you do is reverse the totality of their learning and you have the heaven they’re looking for.)。
― 查爾斯·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註1)
春節以來,所有人都在談技術的升級,歌頌DeepSeek、Manus的美好未來。沒有人在談如何升級運行這一切系統的你,也就是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就是你的作業系統。
過去幾週,全球出現「吉卜力之亂」(註2),除了嘗試用ChatGPT做幾張吉卜力風格動畫,我們還看到什麼?
看看下面這個4秒動畫:

這是吉卜力工作室《風起》(2013)中的四秒人群場景,動畫師 Eiji Yamamori 花了1年3個月才完成。
但現在,我用ChatGPT(免費版)只要一分鐘,就可輸出類似圖像,如下圖:

我怕ChatGPT是透過網路搜索後直接輸出這張圖像,進一步用Google圖片搜索後確定網路上並沒有類似圖像,這表示圖像是由ChatGPT「創作」的嗎?這裡面涉及創作定義的顛覆,以及尚未釐清的著作權問題,我們不在這深入探討。不過,坦白說,作為一個非動畫師的我來說,AI僅憑一個簡單提示能做到這種程度,確實感覺挺酷!
緊接著,我用可靈ai(還是免費版)把這個圖像變成動畫,也是一句簡單提示:將圖片中的每個人物和動物,動起來。如下圖(請左鍵雙擊圖片):
此時此刻,你的心裡是不是在想:「哇!動畫師這個行業慘了,很快要被團滅了!」
於是,有人的觀點是(註3):
- 專業壁壘的瓦解
過去,你覺得你的學歷、經歷、技能可以保護你,讓你的生活越來越好,所以你畢生都在這樣的思維模式下,兢兢業業的努力。你相信自己是對的,而且你沒有其他選擇。
- 非專業者的機會崛起
現在,缺乏專業知識的人正在悄悄進入各個細分市場,抓住曾經只有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才能獲得的機會。
這樣的觀點不能說完全不對,但是過於武斷,明顯存在爭議。AI在降低學習門檻與專業障礙的同時,的確讓一小部分擁有AI能力卻誤以為自己已經掌握專業的人成功,但是缺少了數年甚至數十年的經驗積累,他們難以洞察行業需求與痛點背後的真正原因,他們的人工智能也無法辦到。所以,這些人或許可以在某些端點上成就非凡,但是在延續上便遇到挑戰。同時,這也讓大部分不擁有AI能力的人出現思維的分歧、糾纏和焦慮,不是對自己的本職專業產生質疑(特別是那些非理工的專業領域),就是對未來充滿悲觀。
AI不取代專業,而是重塑專業
AI是「能力放大器」,但放大效果取決於使用者的專業基礎。AI不會搶走動畫師的工作,它會提升會用AI的動畫師的能力。同樣地,AI也不會讓我變成動畫師,充其量讓我在閒暇之餘用它來生成一些動畫以自娛娛人。
生成式AI加劇了人類的「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即能力不足者往往高估自己的專業水準。當生成式AI大幅降低獲取表面知識的門檻,使人們可以在幾分鐘內獲得原本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才能掌握的信息,這種便利性讓有些人在踏入陌生領域時,僅憑有限的知識就誤以為自己已經具備了專業能力。
這種情況在職場中特別明顯。團隊成員可能因為AI提供的快速答案而誤以為自己已經對某個領域有了足夠了解,進而做出錯誤的判斷或決策。
AI時代學歷不重要?超微半導體公司(AMD)主席兼行政總裁蘇姿丰在最近一次公開演講中對這種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下是節錄的重點信息:
- 學歷很有用,要選擇最難的問題來解決。
- 我從自己犯下的最大錯誤中學到最多。
- 世界變化太快,能夠保持靈活非常重要,特別是你的思維。
- 持續學習,每天學到一點新東西,而你可以因此決定是否要改變方向。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則與能力,也就是所謂的「軟實力」。
- 每個人都不一樣,最重要的是,把你所學的應用到真實世界中。
有人認為,因為AI技術進步太快,模型的有效期最多6個月,很難保證專業不被AI取代,還有以下證據:

並且,最新的 Llama4 開源模型,它擁有10M tokens的上下文視窗,意味著1個提示即可處理約50萬到100萬行程式碼。所以,與其學習專業,更應該學習提示(prompting)。
這種論調的謬誤在於混淆了專業與AI之間的關係。在AI時代,縱使我們可以在短期內看到「素人爆紅」,但長期的產業發展仍然需要專業。同時,專業不代表「僵化」、「抗拒變革」,現實中的許多突破正是跨領域專家的協作才得以實現(如DeepMind團隊結合神經科學研發AlphaFold)。經驗更有不可替代性,一個醫學診斷AI仍然需要醫生監督,才能避免發生誤診。不同專業水準的人使用相同的提示,必然會產出層次高低不一的結果。所以,專業是一種動態能力,不是靜態知識。
但不可否認,AI正在「重新定義專業的邊界」。像我前面展示的簡單零樣本(zero-shot)或少樣本(few-shot)提示,出幾張圖可以,但不能幫我們解決難度更大的問題,我們需要學習高級的提示技巧才能與AI有效交互。AI靠大量數據學習(預訓練),我們需要知道如何才能確保數據的乾淨與有效。AI有「幻覺」,我們需要經驗去判別幻覺,驗證AI的輸出並知道如何去引導、修正(後訓練),最後得到最佳的結果。少了必要的專業,這些工作都難以完成;與AI的協作,與其他專業的合作,都將成為新的專業領域。
重組邊界 — 專業的未來之路
除了這種對使用AI的能力要求,專業邊界的重組可能發生在不同領域。例如,部分具核心專業和人類獨有的認知,AI可以增強,但不會被取代(如醫學、法律、創意、情感、信任);部分中低階工種(如基礎程式設計),隨著AI能力提升,他們的專業角色需調整為模型的管理者與資源的分配者(註4);而對部分新興專業的需求將爆發,如AI倫理審查、人機協作設計等。
AI帶給我們的第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是降本增效,並且效果會隨著模型能力的提升而越來越好。但反過來,它的天花板也是,模型一旦發展受限,績效便也隨之停滯。此外,顛覆行業且有意義的模式創新和產品創新,也需要行業專業才能更加有的放矢。
離開了朝九晚五,創業始終都是一種選擇,但如果說未來只剩下創業一條路,則未免是站在技術角度的一種武斷與片面。AI可以幫我們在幾個小時之內完成過去要一個團隊花幾天才能完成的任務,但文本形式的任務需要我們自己來確保它的可行性和可靠性。Manus或許幾分鐘便可幫我做個「智慧保險顧問」測試網站,但網站的商業化運行仍然需要技術人員才可能實現(註5)。
人機協作是眼下商業化運行的最佳選擇,對很多場景來說,可能也是唯一選擇。
本文開頭,布考斯基說「大眾總是錯的」。他認為去做大眾不願意做的事,去顛覆大眾所學的一切便可以成功。有人將這句話解釋為「專業無用」,我則認為恰恰相反,他鼓勵人們應該勇敢嘗試難而正確的事,同時強調創新、不拘泥於傳統的重要性。
門檻的確降低了,但對商業化的專業理解和需求卻正在發生典範轉移。邊界正在變動,有些高牆已經崩塌,有些正在築起。你的護城河在哪?你的北極星又是什麼?
參考文獻及說明:
1. 查理·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德裔美國詩人,小說家和短篇小說家。布考斯基的寫作風格嚴重的受到了他在洛杉磯家鄉的地理和氣氛的影響,特點是側重於描寫生活處於社會邊緣地位的貧困美國人、寫作行為、酒、與女人的交往、苦工的工作和賽馬。他的作品很多,有數以千計的詩,數以百計的小故事和6篇小說,最終擁有60多本圖書出版。1986年,《時代周刊》稱他為一個「美國下層階級的桂冠詩人」。
2. 3月26日,OpenAI發佈ChatGPT-4o版本,用戶們陸續發現這個最新版本可把任何照片轉換成效果極好的「吉卜力風格」(Ghibli style)。全球網民樂此不疲,儼然變身成為動畫師,把自己和親友變成動畫角色。這股熱潮愈演愈烈,就連Sam Altman也在社交平台上呼籲大家別再那麼熱烈轉換圖片,否則將令該公司的服務器不勝負荷。
3. Somnath Singh: 《Forget AGI. Forget Agents. You have No Idea What is Coming》
4.《AI正成為你的同事,保險業準備好了嗎?》
https://mp.weixin.qq.com/s/GTQjWMBS668mo6-mGSIbdA
5.《Manus多代理AI實測:探索「智慧保險顧問」的挑戰與發現》
https://mp.weixin.qq.com/s/0negAtWS4KlYlkwtgW1_xQ
這篇文章 AI時代,我的專業還重要嗎? 最早出現於 行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