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度新竹縣SBIR即日起開放申請到7月11日截止
台灣區觀光協會聯合會參訪克拉克聯誼旅遊
2025與神同行遊雲林滿額500抽豪禮
「全家一起看見台灣」新五年環境公益關懷計畫
第二屆《齊柏林飛閱台灣攝影獎》徵件6月10日起跑!
全球首屆「世界加盟日」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力挺國產鮮乳 推動在地信任供應鏈!
台灣區觀光協會聯合會參訪克拉克聯誼旅遊
2025與神同行遊雲林滿額500抽豪禮
【齊柏林空間】 展覽主題|「群森之源」、「森林之境」及「森野之續」 《共森》|2025/03/21-2026春季

2025第二屆《齊柏林飛閱台灣攝影獎》徵件6月10日起跑!

第二屆《齊柏林飛閱台灣攝影獎》徵件起跑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城中街區文化導覽登場 用雙腳讀臺北百年風景

【記者廖宥婷 /台北報導】

位於臺北車站城中區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鄰近古蹟群與充滿懷舊氛圍的名店巷弄,是老臺北文化的縮影。中心攜手「島內散步」團隊推出「城中,走嗎?探秘老店×古蹟×街區」走讀導覽活動,邀請民眾從臺北館出發,沿著一條路線、十三個景點,重新發現城中的歷史記憶與人文風景。

轉進城中巷弄,探秘與臺北人共同成長的老店,深掘城中故事與往日情懷。

活動以1937年落成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今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為起點,這座戰後改為公路局使用、2014年指定為市定古蹟的建築,見證了城市變遷。導覽員透過老照片與故事說書,引領參加者穿梭時空,在光影與記憶之間重現老臺北的時代樣貌。

以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為起點,認識古蹟故事,欣賞典雅建築風格與細節。

走讀後半段轉入巷弄,探訪與市民共同成長的老店——如職人精神不墜的「發美皮鞋」、記錄相機街興衰的「文雅相機店」、文人雅集的「明星咖啡館」,以及散發懷舊香氣的「東一排骨」與創意十足的「雪王冰淇淋」。這些老字號店家如同城市的記憶體,讓人從食衣住行中感受老臺北的靈魂。

走讀活動配合以老照片進行導覽,對照地方今昔情景。

「城中,走嗎?」系列活動將於11月15日、11月29日與12月13日登場,邀請民眾在週末走進城中,體驗結合歷史、影像與生活的五感之旅。活動詳情請上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官網或社群平台(ncpi.ntmofa.gov.tw)查詢。

解放的記憶女子纏足與日治時期放足運動線上開展

【記者廖宥婷 /台北報導】

「纏足」作為歷史中延續數百年的身體文化現象,象徵父權社會對女性身體的控制與美感的規訓。至日治時期,日本人視其為陋習並強制取締,推行「解纏足」運動,使女性逐步脫離身體束縛,成為近代化與性別意識轉變的階段。

老婦人個人照 1910年代初年放足斷髮運動漸掀起熱潮後,臺灣總督府進而利用保甲制度推動放足斷髮,在保甲規約中明訂,20歲以下纏足女子除了蹠骨彎曲無法復原者外均須放足,女兒絕不可纏足,違約者科以罰金。全臺各地紛紛舉行集體解放纏足大會,1915年8月,全臺放足者已達48萬餘人、纏足者18萬人。照片中的老婦即是獲准保留纏足者。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吳文星,以典藏的25幅影像,策劃「女子纏足與日治時期放足運動」線上展覽,鋪陳出「傳統纏足女子」及「日治時期放足運動」兩個子題,娓娓道來過往歷史中曾被纏縛的女性雙足,以及臺灣在邁入近現代社會後,興行的放足運動與隨之改變的思想價值觀。

〈婦人〉 日人廣部正三於1896年2月至臺灣遊歷,〈婦人〉為其收集、製作之臺灣影像寫真帖內照片之一。 本照片為在室內攝影的一婦人,旁邊有盆栽。婦人頭髮往後梳,微露齒而笑,眼神自然。穿著大襟衫,右手持扇,左手腕戴著玉環。婦人纏足,但蹺腳拍照,姿態怡然自得。

傳統纏足女子
臺灣從17世紀鄭氏政權以降,大批閩、粵移民渡海來臺。其中閩籍移民主要來自福建漳、泉兩地,而纏足風習自南唐以來已傳入漳、泉兩地,當地的婦女除了婢女、乞丐及窮人之外,絕大多數纏足,至19世紀末時,臺灣地區纏足女性曾高達80餘萬人。至於來自廣東的客家移民,因婦女有操持家務、從事田野勞動的傳統,故大多不纏足。

〈恩愛夫妻〉《歲月詩情》系列 攝影家翁庭華作品野柳1962年 在這幅〈恩愛夫妻〉中,我們看到磚房前一對老夫妻相扶持著,這種深情的畫面讓人感受到歲月的洗禮和生活的艱辛。然而,觀者的目光不禁會落在老婦的腳上,那是一雙纏足。

日治時期放足運動
1895年臺灣總督府開政後不久,隨即刊布「臺灣開化良箴」,對於臺灣民眾纏足、辮髮、吸食鴉片等有礙衛生及健康的舊習,採漸禁政策,透過學校教育或報章雜誌的宣導,鼓勵臺灣人放足斷髮。自1900年起,臺北地區開始有團體鼓吹放足,此風氣並逐漸拓展至全臺各地。1910年代中期後,總督府利用保甲制度全面推動「放足斷髮」運動,解纏足有多達48萬餘人,臺人思想、價值觀念及行為習慣隨改變,帶來趨向新潮的易服改裝風氣,人力資源增加進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穿著閩南服飾的婦人〉 為攝影家喬治‧尤維達爾‧普萊斯George Uvedale Price所出版之《相機的犧牲者(Victims of the Camera,1897)》一書內之攝影作品。

因為纏足的解放及日治時期新式學校教育的啟發,臺灣社會開始鬆綁女性身體的道德枷鎖。1921年10月17日,青年林獻堂、蔣渭水、蔡培火及賴和等人,在臺北市大稻埕靜修女中創立「臺灣文化協會」,推動臺灣的文化啟蒙運動。10月17日也成為重要的「臺灣文化日」。「女子纏足與日治時期放足運動:以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館藏相關影像為例」線上展,以攝影影像紀錄了一段臺灣的過往歷史與女性文化的發展,這一段關於纏足習俗百年來的審視與匡導,值得後人省思。

暑期活動真正有影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親子活動與教師研習熱烈開跑

【記者廖宥婷/台北報導】

準備好迎接知性又好玩的攝影盛夏了嗎?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於今夏七、八月推出系列親子工作坊及教師研習課程,邀請親子家庭與教育工作者,體驗攝影的知性與創作樂趣,為暑假注入豐富又有意義的藝術時光。親子工作坊「夏日影像特攻隊」以創意動畫與拼貼藝術為核心,引導孩子與家長攜手發揮想像力,開啟影像創作任務;教師研習「歇熱(hioh-jua̍h)時期的寫真講座」以攝影中心典藏作品出發,帶領教師們認識影像美學與其中潛藏的臺灣歷史。

臺灣文學研究者鄧慧恩(中),將透過典藏照片,引導教師從影像開展歷史與文學教學。

親子變身影像特攻隊!創作屬於自己的攝影作品
這個夏天,化身影像特攻隊,一起出任務!「夏日影像特攻隊」親子工作坊將於7月5日與27日推出「行動代號01.影像逐格啟動」,邀請知名網路創作者「5cm小人物の日常」的國美老師,透過縮微攝影,將自己「縮小」創作成精緻有趣的影像逐格動畫。8月16日與27日登場的「行動代號02.拼貼密碼大追查」,從展覽觀察與解謎任務出發,由攝影藝術家鄧博仁引導孩子們拍攝日常街景,並以影像拼貼的方式拼湊個人生活記憶。歡迎全家大小一同組隊行動,共創精采作品與回憶!

今年暑假,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豐富活動真正「有影」,歡迎來認識攝影文化!

從影像看歷史、談文學,教師研習暑假限定登場
暑假是充實自我的好時機!「歇熱(hioh-jua̍h)時期的寫真講座」教師研習系列,將於7月下旬辦理三場精彩活動,於暑假期間充電,結合臺灣台語從攝影中啟發多元教學視角。

網路創作者「5cm小人物の日常」的國美老師,將帶領親子朋友透過縮微攝影,創作精緻有趣的逐格動畫。

7月23日登場的「用十個關鍵字認識臺灣歷史與文學」工作坊,邀請臺灣文學研究者鄧慧恩,透過典藏照片,引導教師從影像開展歷史與文學教學經驗分享。7月26日舉辦的座談「你借我眼睛,我借你鏡頭」,由攝影創作者陳文宏與鄧慧恩共同對談,培力教師影像識讀知能。7月29日的「照片告訴我們的隱藏故事」工作坊,則由文化研究者石牧民分享歷史教學的多元詮釋與觀點。系列活動以臺灣台語進行,並提供學習單與教學素材包,適合教師與對攝影教育有興趣的朋友參加。

「歇熱(hioh-jua̍h)時期的寫真講座」系列教師研習,活動主視覺。

新展登場!一起走進「虛空之境」的攝影世界
除了豐富課程,暑期新展《虛空之境》同步登場,展覽集結臺法兩地攝影家精彩創作,帶領觀眾反思個人與景觀、歷史、記憶的多重關係。今夏,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豐富活動真正「有影」,歡迎暑假一起來認識攝影文化!更多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本館「當期活動」資訊與社群平台:ncpi.ntmofa.gov.tw

「夏日影像特攻隊」系列親子工作坊,活動主視覺。